<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ins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ins><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
<xmp id="jwnta">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火車網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更新時間:2024-06-11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官網
點擊查看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09:00~17:00
建議游玩時間
1~2小時
博物館等級
國家二級(文物)
旅游景區級別
3A
所在地/隸屬
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北新街七賢莊1號

基本介紹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駐陜辦事處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國民黨管轄區西安設立的公開辦事機構,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是全國所有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中成立較早、堅持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辦事機構?!拔鬓k”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在維護和推動全民族抗日運動的發展,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為八路軍領取、采買、轉運物資,組織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期間,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鄧小平、林伯渠、董必武等曾多次留駐辦事處并指導工作。

西安"八辦"建館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葉劍英、鄧穎超、李瑞環、陳慕華、李鐵映等都親臨紀念館指導工作。七賢莊革命舊址雖然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但樓屋依然,已成為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堂。建館50多年來,接待國內外觀眾近千萬人次,成為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陳列展覽

基本陳列

《千秋七賢莊——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史實展》

《千秋七賢莊——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史實展》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從1936年夏到1946年秋,中共中央在七賢莊設立的秘密交通站、紅軍聯絡處及八路軍駐陜辦事處(簡稱西安“八辦”)的10年光輝歷程,用豐富的史料照片和實物再現了西安“八辦”肩負重托,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建立秘密聯絡交通,開展隱蔽戰線斗爭,營救失散紅軍將士,開展民族救亡運動,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推進民族統一戰線,輸送培養愛國青年,保護中轉抗日將領,采購運輸邊區物資,籌措轉運抗戰經費,揭露制止反共摩擦,堅守紅色革命堡壘等多項任務,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做出了的重要貢獻。

展覽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秘密交通站,”第三部分“紅軍聯絡處”,第四部分“八路軍駐陜辦事處”,第五部分“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第六部分“結語”。

展覽展出史料照片202張,文物展品39件,其中多件革命文物都是首次對外展出;特別是由第一個到延安采訪的歐洲記者瓦爾特·博斯哈德在1938年拍攝的黑白無聲錄影片《延安之旅》也將在展覽中首次展現。

舊址復原

一號院

七賢莊一號院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駐陜辦事處主要辦公地點。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駐陜辦事處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國民黨管轄區西安設立的公開辦事機構,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產物,是全國所有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中成立較早、堅持時間較長的辦事機構?!拔鬓k”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在維護和推動全民族抗日運動的發展,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為八路軍領取、采買、轉運物資,組織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期間,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鄧小平、林伯渠、董必武等曾多次留駐辦事處并指導工作。

三號院:統戰科舊址

西安是抗日的大后方,地處黨中央所在地延安和國民黨所在地陪都重慶的中端,是延安通往重慶的必經之地,因而設立在七賢莊的“西辦”比起設立在全國各地的八路軍辦事處來,地理位置自然重要的多,斗爭也復雜的多。如何堅持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就成為“西辦”的頭等大事。

為了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辦事處于1939年租賃了七賢莊3號院,設立了統戰科,專門負責統一戰線工作。辦事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放手發動群眾,大力開展救亡運動,與友黨友軍保持著廣泛的聯系,把各層各界的抗戰力量,緊緊團結在我黨周圍,擴大和鞏固了統一戰線。

四號院:采辦委員會暨經理科舊址

采辦委員會暨經理科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中共中央在西安設立的后勤保障機構。1937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紅軍總部決定租用七賢莊四號院,由中央軍委后方勤務部部長兼政治委員葉季壯負責,主要任務是采買延安和紅軍所需的各類物資;辦理服裝鞍具等軍用品的加工;運送購買及加工的各類物品到紅軍駐地。1937年8月,八路軍駐陜辦事處成立后,采辦委員會改為經理科,由辦事處統一管理。經理科下設采辦股、糧服股、運輸股、兵站股、押車排、警衛排等部門,除延續采辦委員會的工作外,還增加了領取軍餉、軍需品,從各地購買各種急需物資,管理兵站和倉庫,輸送人員的重要任務。為更好地執行籌集、運送抗戰物資的重要任務,經理科成立了汽車隊、大車隊,并在虢鎮、長武、西安北關等地建立倉庫以存儲和中轉物資。經理科采辦的物資涉及被服、衛生、通訊器材、糧食、種子、機械、金屬材料、化工原料及生活用品等,為發展邊區的工農業、支援抗戰及粉碎國民黨的封鎖做出了突出貢獻。

七號院:聯合招生委員會舊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為尋求革命真理,從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克服種種艱難險阻,來到八路軍駐陜辦事處,要求奔赴延安。為了更好地完成青年們的接待和分配任務,1938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八路軍駐陜辦事處租用七賢莊的7號院,組織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安吳青訓班等學校成立“聯合招生委員會”,并下設招待所以解決青年們的臨時住宿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克服各種困難接待輸送愛國青年達兩萬余人,圓滿完成了為中國共產黨輸送“新鮮血液”,壯大革命力量的艱巨任務。

展覽與藏品

第十八集團軍證章

1937年8月22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部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葉劍英任總參謀長。該證章是1940年,第十八集團軍佩戴的證章:圓形,蘭底,上有國民黨黨徽圖案及五角星標志。上寫"第十八集團軍"、"廿九年用"、"369",直徑3.2厘米。由曾任“西辦”處長的周子健珍藏,六十年代紀念館建館初期捐贈于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宣俠父為張知道題詩

宣俠父:(1899~1938),1922年入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1937年2月,奉命開西安開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擔任八路軍駐西安少將高級參謀,其出色的工作引起了國民黨的仇恨,于1938年7月31日被暗殺于西安。

這是宣俠父為張知道的題詩,內容"客夢空如許笑頻年買劍秦隴倚蓬吳楚襤褸人間天亦小枯寐唯君可語"后題"二十六年春已垂垂去矣重游長安屈指十載往事如夢如煙重逢知道更不禁感慨系之也俠父于西京圖書館"。長93.8厘米,寬21.1厘米。此條幅一直由張知道保存。1962年張知道病逝,1963年原陜西省副省長蘇資琛從張知道妻子處將條幅帶到北京交宣俠父夫人金玲保存金玲去世后,一直由女兒宣平珍存。1998年7月31日,在八辦召開的"紀念宣俠父烈士遇難六十周年座談會"上,宣平、張其禮將照片、幅條等三件文物捐贈于紀念館,1998年10月12日,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評定為一級革命文物。

葉劍英給"西辦"紀念館的題字

葉劍英:(1897~1986)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梅縣人??谷諔馉幈l后任八路軍參謀長"西安事變"后來到西安,在紅軍聯絡處("八辦"前身)主持工作。1937年底到武漢,任中央長江局委員??箲饎倮?,任北平軍調處執行處部中央代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

該題字內容"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葉劍英一九七九年九月十日",長29.4厘米,寬21.5厘米。1979年4月12日,葉劍英來紀念館故地重游,9月應邀為"八辦"題字,"八辦"紀念館珍藏至今,并放大制作成牌匾掛在紀念館門前,現為館藏一級革命文物。

葉劍英題詩手跡

葉劍英題詩手跡長21.9厘米,寬28.7厘米,是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的一級革命文物。

西安事變發生后,葉劍英以紅軍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和周恩來、博古、羅瑞卿、李克農等同志先后趕到西安,負責部隊的調動和布防,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79年4月12日,曾任紅軍聯絡處秘書長的葉劍英來“八辦”視察,為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題寫館名,并賦詩一首,內容為:“西安捉蔣翻危局,內戰吟成抗日詩。樓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雪立多時?!?

工合證章

1937年冬天,在美國著名進步作家海倫·斯諾的倡導下,和斯諾、路易·艾黎等人的幫助下,為組織難民生產自救,支援抗戰,創建了工業合作社,簡稱“工合”。

這枚證章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期工業合作社第7號證章,四周呈齒輪狀,由金屬鏈連接在一長約2厘米的金屬棒上,長3.4厘米,是研究“工合”的歷史見證。1985年,海倫將此物交給安危,安危又將此物捐贈給西安"八辦"舉辦《海倫·斯諾在中國》展覽。1990年,安危同志正式將此物捐贈給紀念館。1998年10月12日,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評定為一級革命文物。

劉鼎藏書《炮彈》

劉鼎的藏書。劉鼎(1903—1986),原名闞思俊。四川南溪人。我國軍事工業的創始人和杰出領導人,被譽為“兵工泰斗”。1923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春夏之交,劉鼎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西安七賢莊一號院設立了西安“八辦”的前身——秘密交通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工業部副部長,第一、第二、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總工程師,航空工業部常務副部長兼航空研究院院長等職。

軍事調處執行部身份證

1946年孟憲如在軍調部工作時的身份證。孟憲如(1924— ),河南長垣人。1939年至1940年在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工作。1941年至1945年到中共中央交通局工作,1946年1月以中尉隨從副官的身份隨吳德峰到北平軍調處執行部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亞洲部處長、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特別出入證

“西安事變”后第二天(1936年12月13日),西安綏靖公署簽發的特別出入證。持證人楊明軒。證上蓋有“西安綏靖公署主任關防”紅色大印。楊明軒(1891—1967),原名荃駿,字明軒。陜西戶縣人。1936年任西北各界救國聯合會交際部長。1942年與杜斌丞共同籌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西北地區組織,后任民盟西北總支部組織部長。1948年當選為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光明日報社社長,民盟第三屆中央副主席等職。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實行免費參觀,入館須通過微信公眾號提前一周進行網絡預約,請務必按照預約時段入館參觀。

開放時間

每日上午9:00-下午17:00

每周一閉館一天,如遇國家法定假日或重大紀念日周一正常開館。

交通指南

乘車路線:

①.乘坐511路703路712路到西七路站下車向南步行135米

②.乘坐231路705路到西八路下車向南步行186米

③.乘坐103路10路11路301路301路區間33路4路707路9路游8路到北新街站下車向北步行223米

自駕路線:

①.從西安火車站進尚德門,(右轉)沿順城北路東段行9分鐘左右,到北新街(再左轉)南行至北新街與西七路十字,向南200米即到。

②.從西安北站可乘地鐵2號線,在北大街站下車,往北走5分鐘,找到西七路與北大街十字,沿西七路往東走10分鐘,即可找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

地鐵路線:

地鐵1號或者2號線,至北大街下地鐵,D出口出地鐵站,沿北大街向北步行至西七路右轉,至下一個紅綠燈過馬路即到(步行約十分鐘)。

歷史沿革

七賢莊始建于1934年冬,1936年春落成,占地13600平方米,由10座"工"字形、土木結構的平房院落自西向東排列組成。借《晉書》中的"竹林七賢"而得名,由當時的文化名人成柏仁題書"七賢莊"鑲嵌于莊首。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陜北,醫療器械和藥品十分缺乏,周恩來指派在張學良身邊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劉鼎在西安設立秘密交通站。

1936年春夏之交,劉鼎來到竣工不久正待出租的七賢莊,因這里距火車站較近,交通方便,看上了這所不起眼的小院。于是用200塊銀元租下了七賢莊的一號院,在德國牙科博士溫奇·馮海伯牙科診所的掩護下,秘密交通站開始了為延安采買、轉運醫療器械和通訊器材的工作。與此同時,劉鼎還請地下工作人員涂作潮在一號院地下室安裝了一臺100瓦的電臺,把中共中央設在保安的紅色中華社的廣播傳播到全國各地。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秘密交通站"改為半公開的"紅軍聯絡處",由葉劍英主持工作,秘書長先后由李克農、張文彬、李濤擔任。主要任務是發展東北軍、西北軍、紅軍三位一體的聯絡團結工作,促進國共兩黨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早日建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同年8月25日"紅軍聯絡處"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駐陜辦事處"。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駐陜辦事處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國民黨管轄區西安設立的公開辦事機構,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是全國所有的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中成立較早、堅持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辦事機構。"西辦"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在維護和推動全民族抗日運動的發展,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為八路軍領取、采買、轉運物資,組織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期間,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鄧小平、林伯渠、董必武等曾多次留駐辦事處并指導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保護這處革命舊址,于1959年在此建立紀念館。1988年紀念館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現對外開放有七賢莊1號院舊址原狀復原陳列、3號院統戰科舊址復原陳列及《千秋七賢莊-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史實展》和"偉大的女性—海倫·斯諾在中國","光輝的歷程-中國共產黨西安歷史展"、"永遠的豐碑-全國八路軍辦事處史實展"、"共同的記憶-公益救護隊"專題陳列。

建筑設計

舊址包括七賢莊第一、三、四、七號院,建于1936年。一號院是主要辦公地點,南北長82米,東西寬17米,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由南北兩個大小、結構相同的兩進院落組成,建筑為磚木結構平房,硬山頂,土坯心表磚墻壁。南、西、北各設1門。

一號院是一座組合式四合院,門庭內左右側是接待室和收發室,第一道院東西兩側有會客室、工作人員住室、客廳、辦公室和地下室;中院是廚房和庫房;后面兩道院有電臺室、譯電室、機要室和救亡室(娛樂用)。黨中央領導人林伯渠、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先后都在辦事處居住過,如今有的居室已恢復原貌。經念館內還展出了當年的重要文件、手稿、書刊、照片和實物。

兩院的主體建筑呈橫“工”字形,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進深六間,屋內地面高出地表80厘米,下設地下室。三、四、七號院隔二、五、六號院依次向東排列,結構與一號院基本相同。二、四號院為辦事處下屬各部門和工作人員居室,七號院為招待所。

榮譽及其他

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被國家六部委授予"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7年,被中宣部命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06年,入選"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二級博物館;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如有意見、反饋、侵權或投訴等情況,請聯系
“掃黃打非”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閩ICP備17003705號-24 huoche4.com 火車網 網站地圖
性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丶-日韩欧美一级视频农村一级在线-日日夜夜回看一级毛片-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