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ins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ins><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
<xmp id="jwnta">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火車網

余西古鎮

更新時間:2024-06-02

所在地/隸屬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

基本介紹

余西古鎮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第六批)、江蘇省傳統村落(2020年,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第三批),地處江蘇省東南部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位于長江口北岸。海拔6.5米,成陸早于周邊,始建于唐代,歷盡千年淪桑,城墻幾廢。

余西古鎮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古鎮,古名余慶(慶余),因城廓設臵形似龍,又名龍城(地)。始于唐末、興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為鹽而逐步發展形成,是古通州東南沿海第一個鹽埠,是我國藍印花布的發祥地。鎮內古跡眾多,人文薈萃,擁有龍街、精進書院、錢氏牌坊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址,以及曹頂、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眾多的歷史名人。

唐代之后該處因泥沙淤積而浮出水面成為鹽城,隨著海岸線的東移,余西成為鹽業生產經營的一個據點,為防御倭寇的騷擾建成了護城河加城墻的體系。政治、經濟的興盛使余西成為地區中城鎮,形成了“工”字型的街道格局和四面環水的龍城概貌。

景點景觀

余西是以鹽業生產和交易為主的沿海小鎮的典型代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各地舊貌換新顏,老房子被成片推到,翻建為毫無地域特色的新型小區,然而在南通通州區還有一片“春風”未曾刮到的地方,這就是余西。古鎮依然保存著原始的生活方式,窄窄的街道承載著余西千年厚重的人文積淀,悠閑的人民演繹著蘇東傳統的農耕生活,塵封的古鎮成為歷史的“活化石”。

古鎮至今依然保存著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態,歷史建筑和文化設施均保存較好,古建筑規模達16927平方米,保護區面積約為26公頃,核心保護區7.4公頃。鎮內城河相擁,街巷縱橫,粉墻黛瓦,宅院參差,店鋪林立,古跡眾多,人文底蘊深厚,有“通東第一鎮”之稱。獨特的地方文化、風俗習慣,大量的民間傳說、詩詞歌賦,反映了余西千年的歷史演變,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余西是通東文化及非物質遺產的空間載體,兼具居住、商業、旅游、休閑、度假等功能,是具有宜人生活環境和濃郁地方特色的古鎮。

實用信息

交通路線

南通市區--余西:五一路公交停車場乘坐612路,到余西站下車。

地理環境

余西古鎮位于長江下游,地處長江和黃海交接處,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21.15°,北緯32.03°,隸屬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與上海一江之隔。距南通主城區30公里,距通州城區10公里,北有335省道、通呂運河,通甲公路、海二公路穿境而過。距寧啟高速入口8公里,距南通機場12公里,距南通火車站25公里,距中國十大港口之一南通港35公里,水、陸、空交通十分利。

榮譽及其他

相關歷史

《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庇鄳c場始于唐代。

北宋天圣初,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鹽官,見風潮泛濫,淹沒田產,毀壞亭灶,乃向淮南鹽運發運使張綸建議,請求重修捍海堰。張綸即向朝廷奏請,允準后,于天圣二年(1024年),征調民夫4萬多人,開工重修,并采納范仲淹方案,將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勢。正當工程進行之時,范仲淹因母喪離官,特留言說明此舉關系民生利弊,以堅定張綸將工程進行到底的決心。歷三年,新堤告成,北起掘港,南迄通州之余西場,堤底寬三丈,堤面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全長140余里,外鹽內稼,人民賴以安生。北宋至和年間(1054年—1055年),海門知縣沈起調集民夫灶丁,筑堤70里,連接范堤,并延伸至呂四場,稱“沈公堤”。

范公堤與沈公堤連結點在余西鎮東北方向,龍游溝之北端,此地即范公堤之最南端.龍游溝由此灣曲向南延伸,直至古長江邊,即今之海界河,龍游溝乃古海漕遺跡也,余西鎮因龍游溝而得名龍城。

歷史上原余慶場太大,后來分為:余西場、余中場、余東場。雍正9年(1731年)余中場合并到余西場。

余西鎮海拔6.5米,地勢較高,通揚運鹽河穿城(城門于1958年拆除,用其磚建造大會堂)而過。鹽商畢集,城東二華里為六甲鹽包場。余西古鎮因鹽而興,文人聚居,屬揚州書畫派一分支,傳承至今,有柳敬亭、周維藩、曹秀生、曹星谷、李同、張馨谷、陳西洋、任煥文、任魯侯、朱理治、任苯生、曹玉麟、江濤、陳振宜、曹炳生、季德培諸公及宋濟先。

金余鎮以西分總,以東分甲,每甲(總)東西寬約一華里,一般北至范公堤(黃岸)南至海界河,南北長十里,二、三十里不等。甲,自海邊向西數起,十甲一重復,因甲而得地名有之,如六甲(在呂四西邊),四甲壩,二甲鎮,五甲苴(屬余西場,現并入東社鎮),白龍廟(屬余西場,現并入五甲鎮);總與甲相似,因總得名如頭總橋(通州市中在此),十八總路口,騎岸的五總,還有十總鎮。

北宋王安石變法前,原先都稱總。王安石變法,推行保甲制,一總編為一甲,相沿成習,自余西龍城西八華里處起,(今天的金余鎮)以東,就稱“總”為“甲”了,以西,仍稱為“總”。

余西聚居各姓,有家譜記載的,曹、季、吳、任、姜、李等姓。元末明初,避戰亂,自金陵,句容經常熟攜家譜、典集渡江北上遷來。部分直遷余西場,大多初遷至靜海(今海門市府處)。清代坍江,因環境災難,整體北遷入通州境。海門縣治亦多次變遷,最西至通州腹地的新地(興仁)。

西亭距金沙十余里,距南通三十里,但方言更近南通話。

金沙先民大多也以鹽為業。坍江后,復漲起新沙,由崇明遷來新移民,就是現今的沙里人、啟海人。近段時間新造"沙地人"一詞,只在少數人文章中使用。

北宋末年,中原曹姓、季姓、任姓等姓,舉家攜家譜典籍,隨朝廷渡江南遷。成了住在江南的北方人。元末明初避戰亂,又從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成了住在江北的江南人。有的直遷余西場,大多就近遷江邊靜海(今海門市府處),時常有坍江發生,這是一個漸進過程。靜海人(江南的中原人)逐步北遷入通州境內。清中期靜海鄉全沒入江中,靜海人全遷入通州境。海門縣治亦遷入通州境。

今天的海門市是清中期后新漲起的新土,居民多從崇明遷來。

經濟文化

余西場文化、書畫流派傳承北宋東京(今開封)書畫派,(南)宋元金陵書畫派,明清揚州書畫派?,F代由任苯生公舉起余西書畫派書法大旗大半個世紀,桃李遍怖五大洲。江冠雄先生舉起余西書畫派國畫大旗。近段時間余西書畫派隨著余西古鎮的衰敗,而處于低谷。好在現有曹元生、岑喧天、任科家、曹潤生、曹洪江、朱淦澄、曹林諸先生及沈勇、任祖榮、任祖昊、任祖怡、曹強、曹灝輝、曹婧諸君傳承余西書畫優良傳統,默默耕耘。

在農耕時代,移民以田地為根本。隨著余西方言的擴展,向西直至南通城東郊,逐步過渡,并無斷層。金沙場在這過渡地帶的中段,移民漸次,逐步整體向西推進(頗具財力),金沙鄉下己找不到純原住民方言,若要找,只在南通城內及其近郊。

辛亥革命后,民國初年,為改造、教育、按置游民、(大)煙民就業,讓他們自食其力,衣食有著落,地方人民得安居樂業,部分孔廟殿宇被借用,創辦了余西游民工廠?,F有的百姓家中仍保存有余西游民工廠出品的精美蓋籃、針線匾子等等。

余西孔廟經歷淪桑戰亂,在傳承抗番、抗倭英雄傳統余西人民的奮力保護下,幸存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實乃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文廟河東是關岳廟。龍城余西大姓曹氏,傳承練武習俗,在地方公共建設領域,占有較大主導權:武廟建在上首,居東;文廟屈居下首,居西;此乃余西地方特色!余西場曹王以武會友,廣收門徒,謀反清復明;逝世后,清廷破其墳以除潛龍;清廷還進一步破余西鎮風水,從余西鎮中間東西走向欄腰開挖一條市河,東西兩頭接通運鹽河;這一來,反而更便利了龍城余西的水運交通,余西場更加繁榮富裕;民諺曰:窮金沙富余西,此言不虛。

關岳廟之東鄰是余西城隍廟,城隍廟路東,緊挨通揚運鹽河。城隍廟東山墻上鑲嵌著一塊玉蟹石,被余西地方領導干部呈送南通縣(今通州區)政府妥為保管。

四塊漢白玉城門石,鐫刻歐體正書,猶勁莊重。1958年,被地方領導干部柝下,用作余西“大會堂”前腳踏石。

飲食文化

余西地處南北交匯要沖,歷史上隸屬揚州、蘇州,為江海名邑,鹽商重鎮。自西漢以來,外來移民不斷,商賈云集,南北文化交匯相融。飲食文化吸取淮揚菜、蘇菜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余西江海菜系風格。其中余西特色面點,譽滿天下。

作為余西特色面點之一的“曹家盤餅”,在我們通東地區早己聞名遐邇?!安芗冶P餅”用料考究、配方獨特、精工制作、味美香酥、富有營養、易于消化。餅體橢圓、餅面盤旋,火色均勻、色澤棕黃,內質盤層清晰、入口松酥香甜,為正宗余西傳統特產。

“曹家盤餅”,又名“曹頂盤餅”。史載,余西場亭戶曹大賓莊客,業制面,生兒發旋三頂,遂名“頂”,亦為“鼎”。后為抗倭而應征入伍,曾于江上火燒倭船,城下筑柵抗敵,屢立戰功。嘉靖三十六年(1557)4月,曹頂追擊倉惶敗逃的倭寇時,在平潮單家店北首,因天雨路滑,戰馬滑倒跌入壕中,逃倭乘機反撲而遇難,噩耗傳出,天地同悲!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抗倭英雄,除在平潮、南通兩地建造“曹公亭”和“曹公祠” 外,因曹頂發旋三頂,又特制作“曹家盤餅”。

作為余西特色面點的“南通跳面”,又叫“曹頂面”、“切面”、“小刀面”,其加工工藝講究,加以適當佐料,美味可口?!澳贤ㄌ妗?,載譽已久。在明朝嘉靖年間,曹頂于南通城山路旁開設了面食店,主營面條,后曹頂抗倭為國捐軀,為紀念曹頂,南通人將“跳面”稱為“曹頂面”,此面隨曹頂名載史冊,一直流傳至今。

作為余西特色面點的“余西肉包”,又叫“仙人包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相傳呂洞賓曾跨鶴四至呂四(別稱鶴城),其間曾在通州余西場的古鎮街上賣過包子。一天,鄰近鄉民照例到余西鎮上趕集,回家的時候總忘不了到呂洞賓包子店,買點包子放在挎籃里捎回去給自己的兒女吃。但有一男子,買包子是給家中老母親吃的,呂洞賓知道后,非常敬重這位孝子,說什么也不肯收下孝子的包子錢,特拿了一只包子給他,免費贈送。孝子回到家,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老母親,老母聽后卻說:“呂洞賓賣包子,不收分文,天底下哪有這等好事?這肯定不是好包子”。說著,老母就要把鮮嫩的包子扔掉。孝子見了忙接過包子,準備放在自己嘴里吃了。說時遲,那時快,老母一把搶過孝子嘴邊的包子,扔在了地上。這時在旁的一只狗,看見地上有香噴噴的包子,猛然-躍,就把包子吃進了肚里。頃刻間,狗子立地成仙,飛身上天了。原來呂洞賓把一只吃下去能成仙的包子送給了那孝子。老母見此情景,后悔不己,痛恨自己辜負了呂洞賓的一片好心。是呂洞賓讓狗子成了仙,如果狗子反過來再咬呂洞賓的話,那它就不識好人心了。以上便是歇后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由來!

狗成仙的消息,在余西場上不脛而走。呂洞賓包子店每天總是門庭若市,“仙人包子”,從此便名揚四海。

每當人們在細細品嘗余西特色面點“曹頂盤餅”、“曹頂面”和“仙人包子”時,總不由得被古鎮那濃郁的江海飲食文化氛圍所吸引。

余西名人

①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場曹頂

曹頂,通州余西場人。生于正德九年(1514),犧牲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

據《曹氏家譜》載:北宋末年,曹彬后裔,山東武惠堂曹姓、梁姓、開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眾姓,攜家譜、典籍,舉家攜莊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遷通州余西場。

史載:余西場亭戶曹大賓莊客,生兒發旋三頂,遂名“頂”,亦名“鼎”。及長,強悍豪爽,多膂力。受顧鹽販,駕舶往來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倉??偠綇埥浾鞅谕ㄖ?。曹頂應募,隸千戶姜旦。江中戰倭,頂以長叉刺其操舟者墮水,躍登其舟,沉其鐵纜,焚其舟。倭亂,江南兵乘勢奮擊,賊大敗去。由此,頂望著,統哨船30艘,卒500名,駐江南剿倭。

每戰,頂親冒箭矢,率部擊寇。戰酣,寇眾,擊落頂盾,長槍刺來;從卒未及呼喊,頂右腋夾定賊槍,左手飛拾盾,擋賊槍,奮進,寇遁。又,頂入賊陣,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頂率軍,倭寇喪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來,寇3000余登岸,燒殺擄掠,屠戮老幼數千人,通州遭空前慘禍。

賊鋒銳,攻計百出。頂率水兵五百壁于城外江面,伺間疊出撓倭。相持兩旬余,賊惡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擊賊??艹酥蹟∽?。通州城圍始解。

鼎身被數十創,殺倭百余,辭賞,解甲還鄉,操業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陸,再犯通州。頂偕官軍,自辰至午,激戰寇于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于單家店(平潮),馬蹶壕塹。鼎壯烈殉國,時年44歲。噩耗傳出,天地同悲,萬民敬仰!

通城南郊狼山腳北側,建有曹頂墓、曹公祠;曹頂殉難地單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頂故里,余西鎮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小學祠堂溝西岸)供奉有曹頂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干部為建大會堂,(若直白建劇場,南通縣政府不批準,)折除曹氏祠堂,僅存一埭朝西邊屋,曹朝忠一家數口居住,現已圮廢。一對祠門石獅,由季姓后人代管,后轉入余西小學。

《通州志·人物志》中收有曹頂本傳。建曹公亭時,費范九向全國征集詩稿,張謇、陳衍、梁啟超等45人來稿;集53首詩詞賦,匯編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詩》一冊出版。張謇還為曹公祠、曹公墓撰寫楹聯。

②曲藝開山祖柳敬亭。

柳敬亭(1587-1672)曲藝開山祖。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南通州余西場人,祖曹棆,父曹應登,皆在余西鎮上經商。其叔父曹應科在泰州設有分號,往來于余西泰州間經商。永昌之父曹應登奉永昌之祖曹棆命,之泰州,助永昌之叔曹應科一臂。永昌少年好動,常隨父至泰州叔父分號游。

曹永昌自幼強悍不羈,十四歲時得罪權貴,化名柳敬亭,往來于余西、通州城、如皋、海安、泰州、揚州、盱眙、金陵、蘇州、北京等地說書言志,意在反清復明。

曹永昌在金陵傳有子嗣;曹棆長房長孫曹永昌壽高八十三歲,晚年貧困潦倒,落葉歸根,終,葬余西場南祖塋。牌位供奉在余西場武惠堂曹氏宗祠。金陵城北、南通城柳家巷、余西龍城皆可尋其跡。

③任堯章-任煥文(1861-1934),余西精進書院首任院長,著述頗多,有任煥文筆記余西場鄉土教材,通州物產,通州民俗,通州稱謂,小學算術,博物等;并續修任氏家譜。任煥文為曹頂作傳,載入任煥文筆記,編入鄉土教材,有師山顧貴亭為之作序,并成為精進書院、余西小學、余中小學、通源小學等小學必讀教材。

④顧怡生為余西小學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鄰有夫子堂堂廟,鄉有將軍義勇曹。天風怒號,海潮狂嘯。我保我衛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將軍胡弗效?學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⑤唐汝峒--清官,興辦教育事業,重修余西龍城誠門,振興余西鎮。

⑥朱理治--朱銘勛,無產階級革命家。

⑦馬一行--革命前輩。

⑧任苯生--余西書畫派書法領袖。

⑨江濤--江冠雄,余西書畫派國畫領袖。

建制變革

余西鎮原名余慶場。元代余慶場一分為三:余西場、余東場、余中場。雍正九年,余中場并入余西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廢州改縣。南通縣設:南通一城;金沙、唐閘、石港、余西、平潮、呂四等十三市;余中、興仁等八鄉。余西市乃余西區公所治所。后來,余西市改名為余西鎮。解放后,基本沿用民國建制。五十年代中期,余西區建制不變。原轄余西鎮、二甲鎮、金余鎮、袁灶鄉、東社鎮、白龍廟鄉、五甲苴(忠義)鄉。余西區公所在余西鎮東高橋(慶余橋)南,解放后被拆除。余西區公所曾遷東社、二甲鎮。

解放后,余西鎮改為余西鄉,二十一世紀初,余西鄉被并入二甲鎮,從行政建制上被取消,而且余西的其他部門亦被改名消除。2007年,在二甲中學與二甲鎮新華書店之間,還見掛著一塊“余西區教育督導組”的牌子;在去二甲鎮汽車站的十字路口轉盤西南角,尚殘留有“余西區糧管所”的招牌;現已不見。2008年,余西小學這一百年老校亦被改名;同年,余西居、慶余村合并為余西居?,F僅?!坝辔骶印?。然而余西古鎮整體面貌猶存,成了攝影家的天堂。

龍城由來

①因城廓設置形似龍,又名龍城(地)。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于場北端的課鹽司署衙門為“龍頭”;衙門兩側的兩口水井為“龍眼”;衙門后的稍高于他處的地基為“龍舌”;衙門口朝南正對著的一條主街為“龍身”;街道上鋪設的碎石為“龍鱗”;衙門兩邊兩條約為300米的街道為“龍須”;衙門東、西側的兩棵銀杏樹為“龍角”;東、西高橋和東西虹橋為四只“龍足”;橋腳為“龍爪”;南街為“龍尾”;衙門西北角的三官殿為“左頂珠”、東北角的大悲殿為“右頂珠”;場內24座廟宇的香火為繚繞在龍身四周的“吉祥云”。余西場東、北、西三面環水與南面始挖于南宋的運鹽河相通,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街端部設有迎江門,鎮海門、對山門和登瀛門四座城門,加之場內東部、運鹽河西側還建有城隍廟,余西場故名“龍城”。

②余西“龍城”因有“龍游溝”而得名。

據記載:“北宋天圣二年(1024)”,出任西溪鹽官的范仲淹集泰、通等州的兵夫4萬,筑捍海堰,長143里136丈,外鹽內稼,人民賴以安生,史稱“范公堤”。至和年間(1054-1055)海門知縣沈起自呂四場至余西筑堤70里,延接“范公堤”,史稱“沈公堤”?!胺豆獭迸c“沈公堤”連結點在余西場東北方向,“龍游溝”之北端,此地即“范公堤”之最南端,“龍游溝”由此彎彎曲曲向南延伸,直至古長江邊,即今之海界河,“龍游溝”乃古海漕遺跡,余西場因“龍游溝”而得名“龍城”。

③余西“龍城”因欽天監測定余西是塊“龍地”,“出真龍天子的地方”而得名。

據說在清光緒年間,有一年發生饑荒,各地起兵造反,鬧得朝廷不得安寧。光緒帝就向大“風水師”康有為商討對策,康有為夜觀天象,發現東南方向有顆克星,系不祥之兆,就奏請皇上派欽天監查明原委。欽天監來到位于江淮的通州,在白知州的陪同下,通過查看地形地貌、城廓設置和周圍水系等,測定通州余西場是塊“龍地”,是“出真龍天子的地方”,非破“風水”不可!后在場內通過采取“開二河”、“挖曹王墳”這兩種卑劣手段,破了余西的“風水”。欽天監見“破風水”、“除潛龍”大功告成,便回京請功去了。余西場因“龍地”而得名“龍城”。

古鎮格局

現存余西古鎮區,面積約為26公頃,為明代余西城所在地。原有的迎江、登瀛、對山、鎮海四城門,雖只有南面迎江門兩側城門垛殘存,但仍能保持明清時期余西城“中軸對稱,城河相擁”的基本格局。

1、古鎮原有的基本框架:古鎮的街巷肌理基本保存完整,最突出的是南北長街,“龍街”(兼排水功能),長422米,街巷兩側當年的商鋪舊宅多數仍在;古護城河沿岸自然風貌仍在,另有四座古橋、六口古井-----這些都保持了古城原有的基本框架。

2、因鹽成邑的城鎮體系仍能體現:現存古運鹽河和鹽碼頭,原有鹽倉、鹽店、鹽棧等在清末民初張謇建設南通時期,隨功能轉化為棉花行、染坊等,但遺址尚在——這些都較好地體現了余西因鹽成邑的城鎮體系。

3、古鎮原有的功能格局得到反映:龍街兩旁原為商鋪,店鋪蟬聯。有鹽莊、布莊、書店、酒店(坊)、肉鋪、茶葉鋪、藥材鋪和雜貨店等,現仍零星存有商店;原有的主要宗教場所遺址尚在;原有的精進書院建筑尚存;原有的衙署功能場所的遺址基本保留;核心區內以居住為主,仍存在多處大門堂,民居雖為各個時期所建,但89%以上為一層建筑——這些都比較完整地體現了古城的原有功能格局。

文物古跡

四座城門

唐汝峒大使重修建余西龍城四座城門

南城門-迎江門,臨鹽運河,面向長江。

北城門-登瀛門,城門外乃衙門,余西為龍城,衙門乃龍首。衙門東西兩眼古井,乃龍眼,筆者祖輩皆取用東龍眼井水。登瀛門面對北海(黃海)余西成陸較東部沙洲早,向東突入長江口與黃海之間,故,自余西古鎮登高可見正北八華里范公堤外的黃海?!暗清痹ⅲ豪^承故鄉明代民族英雄曹頂遺志,登上瀛州,永絕倭患。

西城門-對山門,面對狼山。出西城門,過西虹橋,轉而北行,有夾河車路-左龍須-北端為南通州名勝余西山官殿。此乃左龍須頂珠。

東城門-鎮海門,隔東虹橋面對古黃海,寓永鎮海潮,保民保田,子女孫孫平安。東城門內,過三門堂-有季氏百歲坊。折向北行,亦有夾河車路-右龍須,北端亦為南通州名勝-余西大悲殿,殿內有兩株宋代古梅。此乃右龍須頂珠。

自山門堂沿東后街大路南行百余步,折向東行數十步,有四面園溝環繞,過壩莊,向北,可達文廟,文廟是余西學派學人聚會活動的主要場所。光緒中期以后,余西祭孔大典多由秀才任煥文公帶領學人祭祀。祭祀結束后,可分得祭肉一大塊,一家人共享。

郁氏節孝坊

節孝坊位于南通市二甲鎮余西古鎮龍街中部,花崗石質,單門雙柱三樓式,寬3米,高5.5米,座西朝東,坊頂部及左右分刻以一大一小的廡殿式頂,中樓嵌陰刻“御賜”二字。邊樓各為一朝官,中間額陰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軍務糧餉操江加三級尹繼善。太子少傅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理糧儲巡撫江蘇等處提督軍務三級陳弘謀。大理寺卿提督江蘇等處地方學政加三級李因培。江南江寧等處地方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加三級彰寶。署江南直隸通州知州加五級張宗衡。州同夏扶云。州判錢朝棟。學政畢擢。訓導呂淑茂。吏目錢斌。大清乾隆歲次辛巳年建”。下額陰刻“旌表故儒士曹建章之妻郁氏孺人之坊”。上下橫額分別雕刻二龍戲珠和獅子滾球,柱上陰刻對聯一副:“百年貞操冰霜厲,千載徽音日月昭”.。

節孝坊見睹文獻記載的有:余西古鎮武惠堂《曹氏家譜》記載:“旌表。郁氏曹建章妻乾隆二十五年旌節孝建坊”?!冻绱ㄥ肼勪洝肪硎信淼谑杏涊d:“節孝。乾隆二十五年,郁氏,曹建章室”。1997年版《南通縣志》記載余西古鎮有錢氏節孝牌坊。1997年版《南通縣志》中記載余西古鎮節孝坊為錢氏牌坊恐有誤,除非志中所述是另有一座牌坊方可證明其確切。

2009年8月16日余西古鎮龍街上的節孝坊,表面除去水泥石灰后,牌坊主人出現:“旌表故儒士曹建章之妻郁氏孺人之坊”。多年迷惑得到解開。

建造年份:牌坊上署“大清乾隆歲次辛巳年建”,是年為乾隆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距今250余年矣。

牌坊的批準年份應該是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在《曹氏家譜》、《崇川咫聞錄》中均有明確記載。另外,曹建章及郁氏在《曹氏家譜》中未查到單列的傳記,待考。

余西古鎮節孝坊,2009.08.25被定為通州文保單位,2009.09。19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申報材料中的文物,得到驗證專家的好評。

曹溥孝子坊

余西曹溥孝子坊位于古鎮龍街中部、二河橋北側,原為一座甚具規模的跨街石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寬3米,高5.5米?;◢徥|,單門雙柱三樓廡殿式頂,座北朝南。中樓嵌陰刻“御賜”二字,邊樓各為朝官,中間額陰刻建坊各級官員及年代,下額陰刻“皇清旌表孝子曹溥之坊”10字,上下橫額分別雕刻二龍戲珠和獅子滾球等精美圖案,柱上陰刻對聯。

曹溥孝子坊為余西七座牌坊中規格最高的石牌坊,可惜在“文革”期間慘遭拆毀,當地人民政府正準備恢復重建在蘇北久負盛名的曹溥孝子坊。

曹溥,字敷遠,號宏德,清通州余西場人,系北宋大將曹彬始祖創曹氏武惠堂遷南通州余西場第十七世孫,是余西乃至周邊地區家喻戶曉的大孝子。

曹溥三歲喪父,母親重病臥床七載,生性聰明之曹溥為此放棄博取功名。他七年如一日,一把屎一把尿地精心服侍母親,冬日把母親便盆放在胸前捂暖,怕母著涼,為治母病,他又不惜變賣家當。后親戚朋友皆勸其放棄母病治療,他從未應允。乃至母臨終前再三囑咐其喪事從簡,蘆席裹尸罷了,他堅決不從并厚葬母親。他孝母之事感動了清廷。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天子以孝治天下,皇帝賜圣旨江蘇翰林院建造篤孝堂,豎大牌坊,曾先后兩次賜金匾額冊封宋代名將曹武惠后人曹溥為忠孝子。

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卷十三人物志中有傳:余西場示意圖中,明確標注:“皇清旌表孝子曹溥之坊”位置。嘉定《曹氏家譜》列傳中,除詳細記述敷遠孝母外,還記錄了官員對其表彰:“圣朝以孝治天下,乾隆二十年(1756),蒙督學夢公麟,州守王公繼祖給《敦倫風世》匾額,載入鹽志;乾隆二十六年,又蒙督學劉公墉,州守張宗衡給《萊衣繼美》匾額,加批載入州志,崇祀忠孝祠?!?

精進書院

光緒十七年,紹興附貢生唐汝峒任余西場官,上任初年,即成立精進書院。聘余西鯁直塾師,秀才任堯章(任煥文)任院長。院址暫設于任宅私塾。

余西場精進書院舊址:32.02,16.83,,N121.09,46.63,,E

廢科舉辦學堂,精進書院為余西小學所承繼。稍后,精進中學也承繼精進書院。精進中學成了共產黨的秘密大本營,走出了岑喧天等一大批革命者,抗日戰爭勝利后,精進中學并入南通中學。

大悲殿

北出龍城登瀛門,自衙門口沿北街東行,過嬰堂溝頭、精進書院,至東后街十字路口,達季氏百歲坊山門堂,此乃一諾堂季氏宗祠余西大悲殿山門。

穿山門堂北行,沿夾河車路,過護城河,直至外護城河陰,一路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車路北端,有朝東土地堂,路人借以小憩,避雨;土地堂后,西延,狹長義冢直抵紅廟宅溝后。土地廟旁,木橋接通北岸;河陽西行,過土壩,達通州名勝余西大悲殿。祠周,河溝環繞,蘆葦茂密,雜樹錯落,野趣橫生,滿眼原生態。祠前罩壁高聳。全祠呈巨“目”字布局。

祠門堂朝向正南,兩邊彩繪神像、泥馬,栩栩如生。祠門堂東內門通入地府室,向北有磚砌格柵墻,室內光線晦暗,供奉著閻王,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鬼物,令人毛骨悚然,不敢正視。祠門堂西內門通入空室,專供施主暫厝棺廓用。每逢重大紀祀活動,才大開宗祠正門,平常時節,正門常閉;宗祠東北,設有朝北角門,通向祠外,供日常出入。

前殿三間,中殿三間,后殿四間,供奉西方三圣、玉皇、老君,八大金剛等帖金、彩繪佛、道、圣人像,金碧輝煌,五彩繽紛,莊嚴肅穆,常年香火不絕。西廂房五間,供奉一諾堂季氏祖先牌位,悠古肅穆,春秋二季隆重祭祀。前殿東南角前院內,建有六角魁星樓,供奉魁星,麻臉跛足,單腿踏巨鯉背脊之上;學子到此,皆恭敬瞻仰。祠內儒、釋、道三教并存,和諧共處;余西三官殿亦然;此乃余西龍城一大特色。東廂房六間,作廚房、悵房、接待室、祠僧起居室等。

前院東部魁星樓西側,有古紫薇一株,內部已朽空,游人常戲叩樹干,全樹枝葉皆動,似人之撓癢。紫薇西鄰,兩株千年北宋古春梅,一順向西半臥斜傾。西株以鐵柱支撐,東株下砌磚墻順勢墊托。倆宋梅主干皆開裂,向上一面,韌皮層及樹干主體木質部,大部朽空,僅剩干體下部韌皮層及少量殘存木質部維持生存;樹干滿生青苔,恰似倆蒼龍蜿蜒欲升。然而,兩株宋梅生命力仍極頑強;每年春暖,老干嫩枝,綠葉叢生,白花帶粉,艷麗動人;初夏陰雨,梅子串串,掛滿枝頭。

穿過前院偏西雙柱花崗巖孝子石坊,可至前院西部;可見雙柱花崗巖貞孝石坊,鑲嵌在西端南圍墻中。行人穿過前殿東西山墻外磚拱門,可穿行于前院、中院間。祠內滿植奇花異木,四季長青,鮮花滿園。

出后院西北角門,護祠河上砌有石拱橋,橋下活水注入祠墻外金魚池;余西民風純樸,無人私捕金魚。過石拱橋,西北伏假山一坐,古柏蒼翠,小河環繞,滿植荷花,花崗巖石板鋪就四座小橋。攀山頂,樹隙間遠眺,小橋流水,農舍水車,歷歷在目。鄉民常到此,讀書,奕棋,閑聊,嬉鬧;革命者借此喑中碰頭聚會。吾幼時,常結伴前往,其樂無窮。

大悲殿常有貧寒學子借讀,就食,寒士發跡后,贊助頗豐。每逢大災、大疫之年,大悲殿往往發征救急,助貧。秦漢季布公一諾千金遺風,在余西場各姓皆相沿成習,傳為美談。北宋一諾堂季氏先祖建祠同時,在緊挨祠西、祠北,置祠田五千步,(合當代二十畝,)為宗祠永久歲入,歷千年淪桑不變。

農忙時,除祠主、帳房、火夫外,全體僧人、仆役人等,全都參加農業勞動;平時,有三位仆役,專事祠田收種,勞作,管理。季氏先祖置祠產,供后代祭祀之費,子孫學業之助!此例不脛而傳;請閱紅樓夢里秦可卿托夢王熙鳳:……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可保常的?!袢兆鎵L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供給?!媒袢崭毁F,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于此處……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時,大悲殿大部分祠田被沒收;1958年,剩余祠田加入人民公社。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余西初級中學遷來大悲殿,不久,余西民中亦合并過來。

宋梅東鄰一株古紫微,在改建校舍時亦被毀?,F僅存明代羅漢松一株,清代古銀杏一株,獨守校園。

余西初中合并至海洪初中,余西小學代管大悲殿校舍,部分出租給個體戶,辦玻璃儀器廠。

三益齋南北貨店

余西古鎮的龍街南端,在繁榮地段的東側緊靠老商鋪碼頭曾開設過一家著名的三益齋南北貨店。余西是龍地生輝的風水寶地,隨著鹽業的發展,農業的興旺,商業也隨之繁榮起來,成了歷史文化名鎮,吸引了許多外商客戶和本地有遠見卓識的經商者,開設了數十家商號,呈現出一派商賈云集、百業興旺的繁榮景象。三益齋南北貨店就是其中之一。

據三益齋老板季國琦的女兒季素娥(93歲)和兒媳曹淑筠(84歲)兩位老人的回憶,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余西鎮頗有經營意識的季國琦抓住商機,與其他兩位同仁合資經營開設了南北貨店,同時也經營茶食點心。為體現三家的共同利益,便取店名為“三益齋南北貨店”。店鋪雇有員工七八人,所經營的南北雜貨門類齊全,十分暢銷,有些自己加工制作的彩紙、蠟燭、紅白對子等更富有地方特色,適用當地百姓的消費需要。經營的茶食點心,充分體現了余西的飲食文化,當地非常有名,除常年供應日常的茶食糕點外,還能精制時尚的各色月餅、特色糕點等,都深受百姓喜愛,有的還被作為高尚的饋贈禮品。由于三益齋人品好、信譽高、生意紅紅火火,余西鎮的十里八鄉無人不知曉的。

三益齋到了三十年代以后,因戰亂等原因,其他兩位店主各自另立了門戶,三家店主經過商定,決定將店鋪并轉給季國琦,由季國琦一家經營,店名仍沿用“三益齋南北貨店”,為與原三益齋有所區分,另加上“琦記”二字。由于季國琦善于經營,堅守誠信,品性厚道,生意一直非常興隆。三十年代末,季國琦因病過世后,三益齋便由其夫人掌管經營,其兒子季仁、女兒季素娥協助管理,分管門市和內外賬務。季夫人是個善于經營的女強人,她精明能干,不僅保持了三益齋一貫的經營傳統和特色,而且堅持人性化經營、薄利多銷的原則,因此在當時的余西碼頭乃至方圓數十里的鄉親都以選購三益齋的食品為榮,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和繁榮。待她兒子季仁熟悉經營業務后,便逐漸放手給兒子獨立掌管,并為兒子娶了個能說會道、能寫會算的書香門第出生的女兒曹淑筠為媳,從此三益齋又多了位好幫手、好管家。所以,三益齋在百姓中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聲譽。

新中國成立后,直至公私合營,三益齋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店名改為“益民商號”,店主也都成為社會主義企業的新主人。三益齋就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在群眾中一直流傳著三益齋的好口碑,它的聲譽一直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杜義茂綢布莊

余西百年老字號“杜義茂綢布莊”位于古鎮龍街十八彎口,為余西“商業一條街”最繁華地段,由布店老板杜義茂建于清末。建筑為前店后宅。前店和后宅各為兩層樓一座。前店為兩滴水屋面,屋面材料為黑色蝴蝶瓦,地面為方磚鋪設,墻面抹灰。建筑結構為六界穿斗,后宅為兩層建筑。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六界,觀音兜山墻。院落為四水歸堂,青磚席紋鋪地。杜義茂綢布莊現為通州文物保護單位。

杜義茂綢布莊里的呢絨綢緞、綾羅絲麻以及各色布匹,一應俱全,應有盡有,比當時南通城里最大的布店——“榮大祥”銷售的品種還要多。布店清末民初達到鼎盛時期,雇傭8個幫工。由于余西商貿繁榮、富甲通東,所以,南通“榮大祥”布店大老板,將自己的千金小姐許配給余西一布店老板、任厚安之子任海成。南通城里的姑娘遠嫁余西,這門親事在余西古鎮上一時傳為佳話。同時,這段姻緣也成了余西富庶的一個明證。

西來庵

始建于明代,歷史上曾多次修繕,因年代久遠,1956年惠俊和尚發起眾信徒捐款,拆除大殿前即將倒塌的香臺,對大殿進行了維修,2005年大殿殘破不堪,四周雜草叢生,惠俊弟子通禪大和尚帶領弟子及眾信徒在原址重建大殿,并逐年又建了廂房及韋陀殿,共計三十余間,2007年92歲高齡的通禪大師在此圓寂。

廁所文化獨特

“龍城”人上廁所也有講究,要端坐在“太師椅”上。這是余西古鎮傳承下來的一種獨特的廁所文化。

走進“龍城”,隨處可見毫不隱蔽的廁所。與眾不同的是,這些廁所大多在居民家門外一處低矮的小棚子內,一把“太師椅”安放在糞坑的上方,前面很少有遮擋物。每個木質的“太師椅”坐板中間,都被開了一個長方形的洞口用來方便。

參觀途中,記者發現一位老先生正端坐在家門口小矮棚內的“太師椅”上方便,毫不顧忌過往路人。余西古鎮建設發展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周亮說,他第一次到余西古鎮時,就遇到一位20多歲的女孩當著他和眾人的面上廁所,讓他很尷尬?!八孟駴]看到我們似的,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趕緊躲開。后來我才知道,這是當地自古以來的風俗習慣?!?

盡管余西古鎮內許多廁所還是青磚黑瓦結構,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太師椅”換了一茬又一茬,許多新做的“太師椅”結構已相對簡單。當地一位居民說,他家廁所的“太師椅”壞掉后,是用木板在糞坑上搭了個簡易的坑槽?!翱硬垭x地面四五十厘米,我們還是習慣坐在上面?!?

“全中國什么地方還有自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公廁?但我們余西就有,仍在使用中,可以說是最老的公廁了?!弊岏R錫華等老人自豪的公廁位于余西北街南側,在原鹽課司場署的斜對面。記者看到,這間公廁和沿街的門面房連在一起,公廁內用木板分割成兩個部分,其中左側木門缺失,右側的木門被封堵。

名老中醫

余西古鎮,龍地生輝,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出過不少歷史名人。但鮮為人知的余西古鎮的中醫事業曾一度十分興旺,不僅推動了祖國中醫事業的發展,而且為余西古鎮及周圍十里八鄉的百姓解決了就醫的困難。同時,也出過不少中醫名人,主要有朱姓和曹姓兩家。

朱姓名中醫,是指朱竹齋、朱煦堂、朱作舟祖孫三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朱理治同志就出生于這個中醫世家。他們分別是朱理治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朱竹齋是清代的太學生,即是在太學讀書的生員,在當時是最高級的學員。后來他轉攻中醫,成為當地著名的老中醫。按照當時傳統的習慣,他將中醫事業和他畢生積累的經驗傳授給長子朱熙堂。朱熙堂在其父親中醫治療經驗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朱熙堂長子朱作舟又繼承父業,他將祖上傳授的知識與自己的經驗融為一體,成為地方上很有名望的老中醫。朱姓祖孫三代,雖以行醫為業,但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從不巴結權貴,以病患者為重,且樂善好施,對沒錢看病的貧民百姓,凡是他們開的藥方,到藥店打藥欠費的都記在他們帳上,到年底由他們結算。所以他們行醫,名聲在外,百姓受益,自己卻掙不了多少錢,除開銷外,有時還得欠債。到了朱作舟手上,連兒子朱理治被推薦到南通上學,還付不起學膳等費用。朱理治的啟蒙老師王小樓覺得朱理治是個可堪造就的材料,不讀書實在可惜,就去南通找他的好友朱溥泉,正巧朱又是朱理治的族叔,經極力舉薦,朱溥泉答應供給朱理治在南通上學的費用,這才解決了朱理治無錢讀書的困難。以上所述的朱姓祖孫三代,都是余西當地很有名望的老中醫。

曹姓名中醫,是指曹政明、曹晉書、曹蘊山、曹筱晉等。他們都出生于余西,而又名聞通東的著名老中醫。曹政明精通醫典,擅治內科雜癥。其侄曹晉書對治療溫病時疫、麻痘驚疳有獨到之處。曹姓戶族曹蘊山為儒醫,注重內科、婦科諸癥。而曹政明的嫡孫曹筱晉更是青出于藍而又勝于藍,成為中國一代醫圣,聞名江蘇的著名老中醫。他十四歲時,在其祖父曹政明和熟嫻醫古文的父親曹素履影響、指導下兼讀醫書,為其學習中醫奠定了基礎。十六歲時,他正式拜曹蘊山為師,指讀三載,專攻醫典,初奠基業。后隨伯父曹晉書老中醫臨證二年。他潛心鉆研中醫學,既崇古訓,又不泥古,善于博采諸師之長,搜集百家眾方,做到兼收并蓄,融為一體。他二十一歲開業行醫,對內科雜癥、急性熱病、尤其麻痘驚疳、婦科疾病,在臨床實踐中,不拘泥陳規,辨證辨病精當,組方嚴謹靈活,療效顯著。對搶救危重病人,治療疑難雜癥,常有絕招,往往是藥到病除,出奇制勝。每當疫病流行時,他宵衣旰食,晝夜應診,且人不分貧富,路不論遠近,酬不計有無,均熱情對待,精心診治。對有困難的病家,他常自討腰包,為其支付藥費。他自始至終為病家著想,常以低藥費、高療效而深得病家歡迎、感激、愛戴。他悉心為病人醫治,濟世救人,屢起沉疴,治愈病人無數,名揚通東、海門等地。因其排行為老五,當地百姓均尊稱其“余西五先生”而聞名遐邇,早在上世紀三十代就已成為百姓心目中的一流名中醫。他先后帶徒多名,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還協同衛生局創辦中醫班,為培養中醫人才傾注了很大心血。他所培養的學生,成為中醫事業的骨干,成為主治、主任級中醫師,在全省第二`、三代當代名中醫中都有他培養的學生。季光是他在余西的入門弟子,現已成為中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津貼。他治學嚴謹,熱心于祖國學的繼承、發掘和創新、提高,結合臨床實踐,深研醫術,留下了《曹筱晉醫集》等許多專著。

余西古鎮,還有一位顧香齋老中醫,他擅長婦科,注重調理,也挺有名望。余西古鎮出了這么多中醫名人,中醫事業不斷得以傳承和發展,這是歷史文化和高尚精神得到傳承和發展的有力見證。

最新動態

“玉碑橋必須在2014年7月31日前全面通車,這是硬任務。有什么困難,可以提出來,我們現場解決?!倍祖傸h委書記沈凱軍向余西古鎮指揮部負責人詢問道。7月29日,二甲鎮組織鎮領導班子成員深入余西古鎮保護建設項目施工現場,進行現場辦公,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困難。

該鎮領導班子成員認真聽取了項目建設情況匯報,實地了解了工程進度及遇到的難題,現場研究解決對策,制定解決措施,確保各項重點工作按節點計劃正常推進。為抓緊實施古鎮橋梁建設、水系貫通、河坡整治、景點打造“四大工程”,該鎮集中力量、集中時間迅速掀起古鎮保護建設工作熱潮。建立健全工作跟蹤制度,每周反饋工作進度,及時掌握工作動態,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據悉,2014年3月,余西古鎮被國家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保護建設總投資已近3000萬元,完成內外河道石駁3.8公里,疏浚河道3.5公里,鋪設污水管網2.2公里,新建橋梁2座,綠化景觀基本成型。

熱門景點
如有意見、反饋、侵權或投訴等情況,請聯系
“掃黃打非”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閩ICP備17003705號-24 huoche4.com 火車網 網站地圖
性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丶-日韩欧美一级视频农村一级在线-日日夜夜回看一级毛片-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屏